进口啤酒失宠,消费者理性回归
2017-09-30 11:52:34 来源:中国网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2016年初发布消息,共计229批产品在2015年12月入境检测时发现不合格,其中110.98吨进口啤酒、葡萄酒因超过保质期、违规使用添加剂、产品霉变等问题被销毁、退货。一向在消费者心目中品质过硬的洋啤酒也遭遇品质危机,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对此表示,进口食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消费者应理性选择。
进口啤酒遭遇品质危机
据报道称,此次抽检中有5批次进口啤酒不合格,24.33吨进口啤酒被销毁,39.53吨予以退货处理。德国的黑啤酒和西班牙的海宁根啤酒均因包装不合格、霉变被销毁;同样产自德国的霍夫邦小麦啤酒和斯汀伯格黑啤酒分别因超过保质期、包装不合格予以销毁处理;西班牙海尼根啤酒因包装、标签不合格予以退货。
一向被标榜为品质过硬口感出色的洋啤酒怎么也出现品质问题呢?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个是进口啤酒周期时间较长,从提交订单、安排生产、再到运输进港、检验检疫、出港等流程,一瓶进口啤酒送到国内消费者手中,最短需要3到4个月,有的甚至需要6个月,这也是为什么进口啤酒容易超过保质期的原因。此外,进口啤酒同样存在“山寨”现象,比如西班牙生产的海尼根啤酒、海宁根啤酒就与喜力啤酒的英文名Heineken相近,消费者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很容易中招。
消费者理性回归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我国啤酒进口量从6.41万吨增长到53.83万吨,进口额从0.91亿美元增长到5.75亿美元。5年间进口量增长8.4倍,进口额增长6.3倍。进口啤酒的数量增长虽然较为迅速,但增速正在减缓,此外总量在我国啤酒消费市场占比仅为百分之一多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啤酒消费者更为理性,不再盲目迷信洋啤酒的口味和品质。
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的消费者最喜爱清爽和新鲜的啤酒,而啤酒品质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产品的新鲜度,为了最大化保证啤酒的新鲜,啤酒厂商往往按照属地化销售的原则来经营。洋啤酒到达中国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这无形中降低了洋啤酒的新鲜度和口感。不少消费者在品尝完进口啤酒后纷纷表示失望。
目前啤酒行业的总体量在下降,但其单值却在上升,这是行业朝着中高端演进的一个标志。啤酒消费低龄化、高端化的新趋势将继续拉动行业总体量的扩大。对于国内啤酒企业而言,能否抓住这一契机,分享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相关阅读
- (2020-06-08)跨越时空,云端闪耀,第五届中国智能建筑节圆满落幕
- (2020-06-08)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 (2020-06-08)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 (2020-06-08)苏宁金融助力小微商户“绽放”:这笔资金太及时了!
- (2020-06-08)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 (2020-06-08)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