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网络消费层出 直播“打赏”消费纠纷不断
2018-03-13 09:07:17 来源:时代周报
自2016年迎来“直播元年”以来,直播在内容上由最初的游戏直播跨越到综艺、美女等泛娱乐元素衍化当中,而各路资本的涌入,造就了一个急剧膨胀繁荣的直播市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网络娱乐类应用用户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2亿,年增长率达到22.6%,占全部网民规模的54.66%。
在行业营收方面,IResearch此前的预计显示,仅中国游戏直播市场在2017年就将产生30亿元收入、 吸引1.4亿名用户。
与此同时,伴随着直播这一流媒体通过广告、打赏进行营收变现,新的商业模式之下,网络消费也呈现新的乱象趋势。
直播“打赏”消费纠纷不断
“一位上海13岁女孩小卞花光父母25万积蓄打赏网络主播”“两个月内,熊孩子通过支付平台,偷偷把父母缝了十年牛仔裤赚来的16万多元存款,统统打赏给了直播平台女主播”“闽侯12岁的小学五年级男生小林,偷拿母亲手机充钱购买昂贵的虚拟物品送给了直播主播,一个月下来花了近3万元。”
上述的案例,在过去两年中不胜枚举,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7年上半年,因直播打赏引发的纠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有公开报道的事件就有28件,涉及金额超过890万元。
而事件纠纷的引发,无不与直播的打赏功能息息相关。事实上,直播的商业模式与在线视频行业相似,均是凭借优势内容吸引流量,培养用户内容付费习惯,并通过渠道将流量变现。
不过,和在线视频不同的,直播平台大多数采用UGC的内容生产模式,因此平台除了通过广告、PGC内容版权转让等方式进行营收变现以外,凭借“主播+打赏”、并以用户打赏分成的机制成为几乎所有直播平台的重要盈利机制。“当用户基数足够大时,打赏利润覆盖甚至超出运营成本,平台便开始盈利。”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在这些直播平台中,用户最开始可以免费获得金币、礼物,但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通过支付宝或者其他支付工具进行充值购买,购买所获得的虚拟金币,随后便可以向喜爱的主播进行打赏—即赠送游艇、花等虚拟的礼物等,而现金和虚拟金币兑付的价格不一。
然而在国内网民、尤其游戏直播用户趋向低龄化之下,打赏功能却极易诱发新型的网络经济纠纷。虽然在前述的众多案例中无不显示出,如今青少年需要在消费观念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但尤为重要的是,直播平台中存在诱导消费的乱象,这也凸显了直播平台对于打赏功能监管的机制。
相关阅读
- (2020-06-08)跨越时空,云端闪耀,第五届中国智能建筑节圆满落幕
- (2020-06-08)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 (2020-06-08)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 (2020-06-08)苏宁金融助力小微商户“绽放”:这笔资金太及时了!
- (2020-06-08)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 (2020-06-08)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